國內出現腸道出血性大腸桿菌感染症個案,籲請民眾注意飲食及手部衛生

2025/03/21 | 文/衛福部

  • 綜合生活

(圖/Canva)

疾病管制署20日表示,國內出現今(2025)年首例腸道出血性大腸桿菌感染症個案,為南部未滿10歲女童,於3月8日出現高燒、間歇性腹痛、血便、活動力下降等症狀,至急診就醫後收治住院並通報,於3月18日檢驗確診出血性大腸桿菌(O157:H7),目前於普通病房住院治療中。

個案於潛伏期無動物接觸史,發病前無食用生菜或生肉,但曾飲用私人加工處理之羊乳,經衛生單位抽驗檢驗結果為陰性。

衛生單位已會同農政單位啟動相關調查,匡列相關接觸者共34人,均無疑似症狀,其中家人、接觸者共5人採檢,並檢驗食品檢體,結果均為陰性。疾管署19日邀集農業部、食品藥物管理署及地方政府相關單位就疫情調查、防治策略及因應作為交流討論,相關疫調及防治工作持續進行中。

疾管署指出,「腸道出血性大腸桿菌感染症」自1999年列入法定傳染病迄今累計5例確診,均為本土病例;發病年份分別為2001年及2019年各1例、2022年2例及2025年1例,個案年齡介於未滿10歲至20多歲,男性2例及女性3例,其中以未滿10歲為多(佔80%)。

疾管署說明,腸道出血性大腸桿菌感染症為第二類法定傳染病,且屬於人畜共通傳染病,致病原為大腸桿菌,可經由接觸受感染的動物、食入受汙染食物、飲水,或經與患者直接接觸而感染。

潛伏期約2至10天,感染初期症狀為水瀉、腹痛,病情惡化後會出現嚴重腹瀉及血便,可能會引起血栓性血小板減少性紫斑症、溶血性尿毒症候群,並可能導致長期洗腎或死亡。病原所產生的類志賀氏毒素是導致腸黏膜出血及腎臟病變的主要原因,較常見的血清型主要為O157,其他血清型如O26、O45、O111、O103、O104、O121及O145等亦可能致病。

疾管署提醒,預防腸道出血性大腸桿菌感染症應落實手部衛生及飲食安全,用餐前、上完廁所或接觸動物後,應以肥皂或洗手乳正確洗手;調理肉品應充分加熱至中心溫度達75℃以上;保持使用及食用器具清潔,避免生食或飲用未經滅菌處理的乳品、果汁,以降低感染風險。

此外,民眾選購農產品時,應優先選購具台灣優良農產品標章(CAS)的產品,而羊乳產品認明包裝瓶蓋貼有農業部輔導中華民國養羊協會核發之GGM鮮羊乳標章。民眾如有疑似症狀,應儘速就醫,並告知醫師旅遊史及飲食史;醫師如遇疑似病患時,請儘速通報,並採集相關檢體送驗,及早給予病患適當治療,防範疫情擴大蔓延。

相關閱讀

大罷免二階進入到數!中選會今公布50立委罷免案連署截止日

中選會今(28)日公布全國罷免案連署截止期限,包括35位泛藍立委罷免案集中5月,其中黃建賓罷免案連署截止日為5月2日;民進黨立委罷免案則多在6月,其中陳瑩、伍麗華罷免連署截止日為5月31日,最晚則為陳俊宇罷免案,截止至6月24日。另外,因貪污案遭停職的新竹市長高虹安罷免案,也將於5月4日截止。

>>MORE

專訪/朱立倫喊罷賴清德 范世平:回應黨內山頭「叫板黨主席」

藍白4/26號召支持者凱道集會,國民黨主席朱立倫現場喊出,要在總統賴清德就職1週年後,發動罷免賴清德;台師大東亞學系教授范世平今(28)日於《震傳媒》網路節目《新聞!給問嗎?》接受民進黨前立委高嘉瑜專訪時表示,朱立倫近日言行如此激進,是因為台中市長盧秀燕、台北市長蔣萬安都在與其叫板,整個國民黨群龍無首,各大山頭都貌合神離、欲爭取黨主席大位,「雖然上禮拜六那麼多人上街頭,但每個政治人物都有自己的盤算」。

>>MORE

專訪/鄭正鈐駁動員移工參加426 范世平:欲蓋彌彰、花絮變主軸

藍委鄭正鈐被指控動員外籍移工參與國民黨所舉辦的4/26凱道集會,鄭正鈐則解釋,參與者為持有我國身分證的外籍配偶及第二代,並無移工參與,也未涉及任何違法情事。對此,台師大東亞學系教授范世平今(28)日於《震傳媒》網路節目《新聞!給問嗎?》接受民進黨前立委高嘉瑜專訪時認為鄭正鈐欲蓋彌彰,並提到此事本來只是花絮,「現在好像快變主軸了」。

>>MORE